朱元璋在临终时,已经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绝境,这个困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难以解决。究竟皇位应该传给谁呢?孙子朱允炆看起来太软弱了,无法支撑大明江山。而儿子朱棣则像是把羊送进了虎口,皇权很可能直接转为军权。偏偏这两者成了最后的唯一选择。
很多后来的人都觉得可惜:为什么不直接把皇位给朱棣呢?历史专家也很直接地说:任何人都可以考虑,但朱棣不行。这是为什么呢?我们现在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。
朱标去世后,一切都变得混乱了。
1392年四月,南京皇宫里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——太子朱标去世了。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,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处理国家大事。大家看到的是皇帝因为悲痛无法正常工作,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,这背后还有更深的担忧。太子的去世,让大明王朝的继承问题出现了严重的问题。
朱标是谁呢?他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大儿子,也是正妻马皇后所生的长子,身份非常显赫。朱元璋为了让他顺利接掌江山,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,让他早早地参与国家大事,并给他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和团队,希望他能平稳地继承皇位。
现在朱标走了,嫡长子的位置空出来了。按照规矩,应该传位给朱标的儿子——也就是朱允炆。不过,这个朱允炆真的不太行。他没有父亲那样的稳重和城府,也没有祖父那样的狠辣和手腕。他是个文弱的书生,骑马都显得很吃力。尽管如此,他毕竟是皇长孙,是名正言顺的唯一继承人。
朝廷里的官员们心里都明白,朱允炆这个皇帝不够强硬,但谁也不敢直接说出来。像刘三吾、任亨泰这些年纪大的官员一直在强调,按照家族规矩,正统继承不能动摇。要是打破了这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,以后大明的皇位争夺就永远没个头了。今天把正统的子孙废了,明天其他家族的人怎么肯服气?
朱元璋听了,心里不痛快,旁人难以体会。他知道这些话的含义,但望着北方的朱棣,心里却愈发感到寒意。
朱棣:通过战争赢得威望,凭借忍耐成就野心
朱棣的能干,朱元璋心里一清二楚。当年分封儿子们,老四就被派到北平镇守。其他兄弟都在南方过着舒适的日子,他却要在寒冷的北地和蒙古人面对面打仗。很多人觉得这是对朱棣的打压,但实际上,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验:看他敢不敢在战场上迎难而上,展现胆识。
朱棣在面对重重压力时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能力,因此名声大振。蒙古多次南下骚扰,朱棣亲自带领军队北上反击,打得敌人连连败退。1390年,他在飞云山的一场激战中,直接斩杀了七千名敌军。到了1393年,他又深入漠北一千多里,成功捣毁了敌人的老巢,缴获了十万头牛羊。朱元璋对他的表现感到非常欣慰,但很快又开始担忧:这个儿子虽然打仗厉害,能守住边疆,但如果有一天他打的是皇城呢?
让人焦虑的是朱棣的掌控能力。北平的军队完全听他的,实力强大,物资充足,军械厂一直不停生产。不仅如此,他的情报网络遍布各地:从南京到北平,沿途的驿站、旅店、商旅都设有他的探子。你南京的行动,朱棣几乎立刻就能掌握。
实际上,朱棣已经在北方掌握了主要的统治权,但他依旧自称“燕王”,真实情况是他的权力已经不再受南京的管辖。
胡惟庸和蓝玉的牺牲,为孙氏奠定了道路。
朱元璋并不完全没防备。他早就开始准备清除朱允炆的“障碍”。这些障碍是指朝中那些权势过大、地位显赫的老臣和将领。
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起极其残酷的事件,几乎把明朝的能干将领全部铲除。胡惟庸案导致三万人丧命,而蓝玉案又增加了一万五千人的伤亡。朱元璋亲自指挥的这两场清洗,让明朝的将领队伍变得几乎无人可用。
这些人该不该死?朱元璋的计划是:你们太厉害了,将来可能会威胁到我。我要为我那个体质弱的孙子铺平道路。杀了你们,就不会有人在孙子面前耀武扬威。虽然他的想法是对的,但结果是:把原本能帮助建文帝的人全都除掉了。剩下的文臣,就算能力出众,终究也无法上战场。
制度与皇帝权力之间的矛盾
所以你问朱元璋的最终决定对不对,我觉得他其实别无选择。他坚持的是制度,是祖宗定下的规矩:由嫡长子继承皇位。要是让我直接把皇位给朱棣,那规矩就没了,以后皇位谁都能争,大明可能更快完蛋。元朝、宋朝、辽朝的失败,他看得一清二楚。
朱元璋最害怕的是朱棣夺权,而不是国家体制瓦解。如果他这个开国君主不守规矩,子孙后代可能会手足相残、叔侄相争。大明王朝才建立三十年,他怎么可能冒险这么做?
他咬紧牙关,接受了朱允炆的安排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叮嘱孙子,你的四叔实力很强,将来要逐步削弱地方势力,但必须一步一步来,先从周边开始,最后再解决他。他很清楚形势的艰难,只能一步步解决难题。
建文帝削藩:自寻死路
朱允炆果然按照之前的计划行事,但结果却不如人意。他刚刚登基,就首先把周王朱橚列为第一个目标,接着又陆续废黜了齐王、代王和岷王。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,他成功除去了五个藩王,行动非常迅速。但问题在于,他总是选择那些容易对付的目标。至于真正的难题燕王朱棣,他却始终不敢动手。
朱棣早就识破了建文帝的计划,他表面上装作听话,实际上却在暗中加紧扩军备战。北平的粮食和武器已经储备了三年,军队的实力非常雄厚。他的情报网也十分发达,南京朝廷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掌握得一清二楚。甚至有传闻说,建文帝宫里的太监进出情况,朱棣也都派人监视了。
明成祖派耿炳文带兵去迎战,战局已经很不利了。耿炳文很久没有带兵了,连连战败。后来换李景隆带兵,他不懂军事,连阵法都不会,结果被朱棣轻松击败,在白沟河一战损失惨重。
1399年,朱棣打着“清除奸臣”的旗号发动叛乱,他在公告中声称自己不是造反,而是替先皇清理坏人。说到底,这其实就是利用家族身份,抢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。
朱棣胜出,但新制度带来了变化,从此大明的格局不再相同。
1402年,南京城被攻占,建文帝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。有人说他自焚而死,也有人说他被关押起来,总之从此不见了踪影。后来,朱棣登上了皇位,成为了永乐皇帝。
不能说朱元璋有错,他只能看到自己去世后的几年,却无法预见六百年后的未来。他努力维护制度,但没想到人心会变。他希望这些制度能让明朝长久稳定,却没想到朱棣的胜利会彻底改变明朝的治理方式。
朱家皇族之后,嫡长子继承制不再有效。明英宗、明宪宗、明武宗这些继任者,都看谁手握实权,谁背景更深厚。从永乐年间开始,朱家的宗法秩序只是有名无实。
你清楚了吗?朱元璋没把皇位给朱棣,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朱棣打仗厉害,而是因为他看得非常清楚,正因朱棣武艺高强,所以他不适合做继承人。这并不是因为个人感情,而是遵循了重要的制度规则。
皇权的无奈挑战
朱元璋在临终前叮嘱:众多藩王行为不当,你必须用法律来管束他们。这既是他的遗愿,也是对他孙子的警告。他预感孙子可能难以控制这些藩王,但制度绝不能动摇,一旦制度崩溃,大明的江山就会发生变化。
炒股如何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