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业新路即将敲门!李嗣镕:足球依然最牵挂
为什么有些人受过伤,依旧不肯离开他们热爱的东西?李嗣镕就是其中一个。地中海的风吹着苏什克的球场,克罗地亚的夜还没降临,李嗣镕穿着23号红白球衣在场边热身。他这场得到的45分钟,是本赛季全部的出场时间。每次变向都很小心,左膝就是他的“软肋”,那是多年前留洋留下的纪念品,时刻提醒着他,职业生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伤病成回忆,坚韧才是底色
李嗣镕的膝盖不是普通的伤,荷兰青训时一次撞击差点让他的足球梦戛然而止。手术后,医生直接说十字韧带松弛,如果周围肌肉跟不上,软骨会被反复摩擦。医学影像清晰地摆在面前,他只能改变训练和生活节奏。每一天,李嗣镕都要给膝盖“特殊照顾”,才能让自己继续在绿茵场奔跑。
他不爱提伤病,阳光性格让他总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所有人。可只要聊起这个话题,他还是会认真说:“其实我今年算是比较健康的赛季了。”他习惯了报喜不报忧,生活就是这样,谁还没点烦心事呢。
从边后卫到边前卫,踢法也随之改变
很多人觉得足球只靠身体硬碰硬,其实脑子更重要。李嗣镕早期踢边后卫,球风凶狠,吃亏也吃得多。受伤后,他不得不调整踢法,开始更依赖技术和球商,慢慢把自己从对抗为主转向用脑子踢球。奥里金教练把他位置向前移,减少了对爆发力的极致要求,边前卫变成了新起点。
在奥里金队,他能主动选择下一个动作,膝盖压力也从被动变成主动。踢球方式变了,心态也跟着变,李嗣镕觉得自己比以前更聪明。“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跑、那样冲,身体肯定撑不住。”他说得平淡,但背后是无数次自我说服和调整。
独在异乡,生活只能靠自己
克罗地亚的华人不多,里耶卡更是屈指可数。李嗣镕像大多数留洋球员一样,早早学会了自立。吃饭都是自己解决,中餐、西餐都能做。只有爸妈来看他时,家里才会有点复杂的菜色。他妈最爱他做的红烧茄子,每次说到这个,他都忍不住挺胸骄傲。
俱乐部不包饭,只能在合作餐厅打折,剩下的就靠自己。说实话,克罗地亚足球水平高,设施却很一般。健身房、理疗室、像样的更衣室都没有,和国内职业队比起来,硬件差不少。李嗣镕调侃,这些条件不好,可能也和自己伤病有点关系。可他还是认可这里的足球氛围,每场比赛三千个观众座无虚席,这种热爱让他佩服。
青训起步难,荷兰的压力才是最狠的
很多人以为留洋光鲜,其实压力大到让人喘不过气。李嗣镕初到荷兰,青训体系强到让切尔西教练都羡慕,但他自己却因为水平差距和语言障碍,始终难以融入。那种自卑和无力感,很少有人能懂。
他现在回头看,这段经历其实挺重要。后悔当初没更自信,没多表达自己,如果能再主动一点,或许踢球会更有想象力。对于后来想留洋的年轻球员,他建议别盲目追豪门青训,东欧联赛和次级俱乐部更靠谱,青训做得好才是跳板。欧洲教练会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踢法,天赋慢慢展现出来后,再找更好的平台去竞争。
留洋不易,经验更宝贵
李嗣镕回国时,总有年轻球员问他留洋怎么适应。他也直言,适应能力和自信最重要,别总想着自己不行。他喜欢和大家分享经验,尽管自己也有遗憾,但不会太纠结。他觉得,留洋最宝贵的就是成长和阅历。
未来的路,李嗣镕看得很现实。五大联赛的梦想一直放在心里,但也清楚有些目标需要时间和机会。他说得很明白,没人能踢一辈子球,必须不断学习,不断拓展人脉,为退役后做准备。
球场外的准备,思路比你想的更清晰
踢球之外,李嗣镕已经在大学学了一年商科,打算三年后读研究生。他觉得,在欧洲踢三年球,等于读三年体育本科。教练员证、经纪人证都在计划表上,未来哪天用得上也说不定,未雨绸缪总不会错。
父亲李明在国内俱乐部工作,父子俩靠手机交流,李明经常转发公众号文章,还会发自己当年踢球的视频。去年李明到欧洲考察,还特地去现场看了儿子的比赛,赛后罕见地表扬了他一回。李嗣镕当时特别自豪,这是第一次听到爸爸夸自己。
“球星二代”没想象中那么容易
外人看李嗣镕,总绕不开“球星二代”这个标签。他没太多包袱,反倒觉得父亲的帮助比压力大得多。外界关注度高,当然也有不友好的声音,他自己都笑着看待:“别人骂我就当他排解压力了,算我做了好事。”
演艺圈的邀约他都拒绝了。不想抢别人饭碗,更不想耽误自己踢球。各种新鲜尝试他都想体验,但底线很清楚,不能让伤病加重,足球才是最重要的。
热爱让人坚持,豁达让人走得更远
李嗣镕觉得,自己的幸运就是把爱好变成了工作。每一次受伤、转会、舆论风波,他都能一步步挺过去。热爱和豁达是他最大的底气,让他在绿茵场上稳扎稳打。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,李嗣镕用脚步丈量着未来,足球还是他最在意的那件事。
有句话挺适合他:人生起起伏伏,但只要方向对了,总有柳暗花明。不管未来路有多难,李嗣镕可能还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,走下去。
炒股如何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